2025 年音乐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吗?
2025 年音乐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吗?

2025 年音乐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吗?

近几个月来,音乐新闻层出不穷,但其中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Liz Pelly在最近一篇关于Spotify算法播放列表的揭露文章中谈到了“幽灵艺术家”,环球音乐集团则宣布“流媒体2.0”时代的到来,而James Blake和Chappell Roan也公开批评了大唱片公司的商业模式。尽管Drake因“Not Like Us”的DISS而情绪崩溃的事件颇具娱乐性,但这本应被视为未来事态发展的预兆。显然,目前幕后正发生着许多事情,但这些对普通听众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共同主题是新技术正在彻底改变音乐的制作和分发方式——从人工智能(AI)的无穷争议性影响,到Indify等新兴公司提供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稳健替代方案,打破了迄今为止大唱片公司制定的音乐成功标准。尽管这些趋势已经酝酿多年,但新的变化在于大公司正被迫采取行动,可能会彻底改变几十年来已成为行业标准的做法。

以下是我们对2025年可能到来的五大音乐革命及其可能对听众产生的实际影响的解读。

大唱片公司可能面临威胁

“唱片公司了解你们,但你们了解我们吗?”上周格莱美颁奖典礼上,Chappell Roan在荣获最佳新人奖时发表获奖感言,她这样问道,并敦促大唱片公司为其艺人提供医疗保健和维持生计的薪资。就在几天前,英国电子音乐艺术家James Blake在Instagram上分享了他对大唱片公司处理艺人资金方式的不满。“大唱片公司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他写道,“这是一个行业秘密,即大多数大火的艺人无论如何都会取得成功。大唱片公司的职责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资源都流向了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艺人。”

相反,Blake推崇新兴创业公司Indify,该公司允许独立艺人向不同的分销商、营销专家和内容创作者推销自己的音乐,以获得尽可能好的交易。Blake解释说,行业标准是艺人获得其音乐版税的20%,而Indify则保证艺人至少获得50%的版税。与此同时,Chappell Roan在宣布将向上周被唱片公司解约的困境中的艺人捐赠25,000美元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她对唱片公司的批判,此举引发了Charli XCX和Noah Kahan的等额捐款。

虽然Roan和Blake的行动不会一夜之间颠覆音乐产业,但它们确实反映出人们对签约大唱片公司的梦想日益感到幻灭,以及在数字空间寻找替代方案的可能性。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很可能,什么影响也没有——这正是它的美妙之处。如果Indify这样的模式取得成功,听众依然能听到他们喜爱的作品,而艺人也能获得更公平的待遇。唱片公司要么提供更优厚的条件,要么彻底被淘汰。

听歌习惯可能变得不再多样化,而更加以艺术家为中心

关于“流媒体2.0”的讨论纷繁复杂,但关键在于环球音乐集团已与Spotify和Amazon Music达成协议,旨在“提高每用户收入”(卖出更多产品)。这一新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韩国社交平台Weverse的近期成功以及Taylor Swift等艺人的超级品牌效应,希望通过销售独家、以艺人为中心的内容从消费者手中获取更多资金。

多年来,艺人们一直在利用数字平台与粉丝拉近距离,无论是通过Bandcamp独家发行、Patreon,还是OnlyFans上的一些俏皮内容。但此次不同之处在于,行业巨头们也想参与其中分一杯羹。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预计无论是签约还是未签约的艺人,都将通过付费墙内容向你发起攻势,这些内容可能被隐藏在LinkTree中,也可能充斥在你的Spotify主页上。这些付费内容可能包括幕后花絮、独家发行甚至个性化的粉丝信息。总的来说,这并非坏事——你喜爱的艺人获得更多收入总是好事——但这可能会导致你的听歌习惯变得不那么多样化,而更加以艺人为中心。

“被动听歌”现象增多

我们还观察到当代音乐消费中出现了向“被动听歌”(依赖策划好的播放列表,而不是主动寻找特定艺人)的转变。这一趋势成为调查记者Liz Pelly最近深入探究流媒体平台上编辑播放列表这一模糊世界,以及据称支撑这些播放列表的不道德商业策略的背景。

Pelly论述的核心是两个关键术语:“功能性内容”(如海浪声或白噪音等非音乐音频)和“功能性音乐”(在名为“锻炼”或“学习”的播放列表中会听到的那种泛泛的背景音乐)——这两者都是由企业实体大规模生产的,据称可以以折扣价获得许可。因此,通过用大规模生成的“填充”内容填充编辑播放列表,可以增加利润空间,从而有效地剥夺了挣扎中的艺人的收入。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无论Pelly的指控是否属实,她的文章所引起关注的是流媒体时代被动听歌可能带来的问题。这个时代建立在便利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点点健康的意识就不能确保你每月的订阅费用流向你关心的艺人。

人工智能将长期存在

虽然关于人工智能(AI)如何威胁艺术完整性的文章层出不穷,但到目前为止情况还不算太糟。最近,无论是Sega Bodega还是Ye,都表示支持将AI作为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工具——例如,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来清理鼓声。此外,Adobe的Audio Enhancer软件通过让任何人都能获得录音室级别的音质而实现了公平竞争,还有Metro Boomin在“BBL Drizzy”这首diss曲目中创造性地使用AI人声,这也让人难以忘怀。这些对技术的更微妙运用表明了AI对音乐影响的新分歧正在出现。在这一光谱的一端,这些有限的AI用途可以被视为音乐制作过程中的另一种工具,它们正在形成类似于自动调音争议2.0的局面——虽然饱受诟病,但实际上也没那么糟糕。

在光谱的另一端,AI基本上扮演着恶搞生成器的角色——通过简短且低成本的提示来创作整首歌曲。虽然这些歌曲具有惊人的模因潜力,但这种技术的使用确实引发了一些担忧——主要是侵犯了艺术家的知识产权,以及它们可能淹没主流流媒体平台(尽管Spotify已承诺打击非法的AI生成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没有人希望音乐领域充斥着廉价、AI仿制品。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准备好在音乐方面对AI感到更加轻松吧。预计艺术家们将微妙地融入这项技术,以产生更清晰、更有趣的声音,而更极端、完全由AI生成的音乐看起来很可能在流媒体平台上受到限制,或者至少会被更明确地标注。

每个人都在尝试如何利用现场音乐

如今,我们都知道这些数据:场地关闭的速度前所未有,人们外出的频率降至冰点,巡演在财务上越来越不可行;与此同时,Live Nation却在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然而,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一切。考虑到萨迪克·汗新成立的夜间经济活动专项工作组,以及音乐场地信托组织呼吁对小型场地减征增值税,英国现场音乐危机在2025年似乎只会变得更加紧迫。

不过,至少从理论上看,今年现场音乐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在一个据说由超级粉丝驱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抱怨AI和Spotify所谓的“填充”音乐,现场音乐不正是解决之道吗?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无酒精饮品会是解决方案吗?还是政府补贴的活动和巡演?或者是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比如实行四天工作制,或者资本主义的终结?夜间经济危机是各种社会力量交织的结果,似乎不太可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预计会有一系列创意方法,让你想要外出聆听现场音乐。